close

攝影展 紙箱人 熟女 世足預測 夏至 

【佛化家庭的生活指南】【佛化家庭的生活指南】               聖嚴法師 婚禮是佛化家庭的基礎  法鼓山的理念是為了「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可是,想要提昇人的品質一定要站在人的立場,以人的身分完成人的高尚品格,然後「人成即佛成」。當人都成佛時,人所處的環境就是淨土。同時,在其他的人都還是凡夫的時候,只要個人內心淨化、生活淨化、品格提昇,他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建設人間淨土的人,也能享受體會人間淨土。這是靠自己來建設淨土,並且將淨土分享給別人。  人的出生是由於父母的結婚,父母的結婚就是建設佛化家庭的基礎。一個家庭縱然沒有兒女,也要有夫婦兩人的共同生活,如果沒有夫婦倆共同的生活,就不成其為家庭。  人類的社會是依靠人與人的結合,互相支援關懷,彼此呼應照顧,共同合作努力,才能成為一個和諧安詳的社會;而其中的成員,就是以男性與女性相結合的家庭,為組成一個社會共同體的基本單元。如果在一個社會體的結構中,男女之間沒有夫婦的分際,也沒有家庭的倫理,一定會製造出許多的亂源。所以世間不論任何的宗教和哲學,乃至於現代的社會學都主張要有正當的夫婦關係。所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既能維繫人類社會的和諧,也可促成人類子孫的綿延。  男女的結合是人生的大事。結婚的儀式是證明一對男女已經成長成熟,必須負起作為一個成年人的責任。也是建立另一代人倫關係的開始。從兩個單獨的個人而成為一對夫婦,他們彼此之間必須共同遵守信諾、責任、義務。所以一個人在結婚之前和結婚之後,對於人生的體驗和責任的承擔,是完全不同的。  由於結婚的行為,成為風俗和習慣之後,男女結婚,舉行婚禮,便形同演戲。目的只是在向親友宣告,或者是為了取得法律上的認可;在忙碌、鋪張、應酬、花錢的過程之中,不但自己花錢,也讓親友花錢之外,並不能為一對新人在觀念和心理上產生神聖、莊嚴和負起責任的教育功能。因此,凡是有兒女結婚,父母都很勞累,也讓親友破費,造成一種浪費的禮俗。而在結婚之後也不能促使這對新人,產生互愛互敬、白首偕老的共識,這是非常可惜和遺憾的事。  佛教徒可分為出家和在家的兩大類,而以出家修道的人為僧,在家學佛的人為俗。出家是非常莊嚴神聖的,但只有少數人有此福德因緣,絕大多數的佛教徒都是在家人。不過佛教徒的在家人和一般的在家人,也有所不同,在家的佛教徒必須依靠佛、法、僧三寶作為人生方向指歸;也應該遵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乃至不飲酒等的五戒。實際上這也是作為一個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的基本生活方式。縱然無法將五戒持得很清淨,至少在結婚典禮時應該要知道學著遵守五戒,特別是不邪淫戒,那是非守不可的,那就能夠保障不會發生所謂「婚外情」的危機。  在佛化婚禮中,一定會勸勉新婚男女要互相尊敬、互相禮讓、互相關懷、互相諒解。要將夫婦中的另一半視為共同修行菩薩道的伴侶,所以佛教徒稱呼自己的配偶為「同修」,或彼此互稱「我家師兄」和「我家師姊」。有了孩子就將他們當成是助道的「我家小菩薩」,對於公公婆婆和岳父母,就將他們當作成就自己修學菩薩道的「我家老菩薩」。如果能透過此種心情和認識彼此相待,則種種的家庭問題自然會運用佛法的慈悲和智慧來化解。所以我要說:淨化人間始於佛化的家庭,建設佛化家庭始於舉行佛化的婚禮,而佛化的婚禮就是為了提昇人的品質。  在佛化婚禮中,遵守素食、禁用葷酒,不在婚禮中大擺宴席,也不大事喧鬧,更不讓親友們有致送厚禮的額外負擔。由法師以三寶來為新人祝福,就是婚禮中最高的禮物,也是對於新人終身受用不盡的最佳禮物。  我們舉辦佛化的聯合婚禮,更能符合環保節約的精神,而且使得參加婚禮的男女居士,在隆重、莊嚴、祥和、喜悅的氣氛中,感受到婚姻是一樁神聖的責任和崇高的義務。也能讓新人的父母親友們,在佛化婚禮的參與過程中,分享到新人的圓滿和幸福。更能讓新人感受被欣賞、讚美、勉勵的幸福。所以,佛化的聯合婚禮,具有淨化人心、淨化家庭以及淨化社會的多重功能。倫理是佛化家庭的要素  結婚之後的男女居士,必須要對婚姻關係的維護負起責任;要尊重並體會到對方是另外的一個獨立人格,不要以自己的興趣、個性、尺寸來要求對方;無論在任何情境之下,不可懷疑、批評、指責對方;發現衝突和矛盾,暫時不要處理,等待雙方心平氣和時,再解釋、溝通,以取得對方的信任和諒解。同時,在任何時候,你又是配偶的一部分,所以沒有權利單獨處理家庭中共同的財產、物品、生活方式,尤其對於管教子女等的問題,必須取得配偶的同意;若出遠門或已出遠門,必須讓自己的另一半知道你往何處,你在何處,是否平安、健康;要隨時而適當的關心對方的身心狀態和生活情況。  婚後至少要負起關懷三個家庭的責任和義務:第一,是夫婦兩人自己的家庭;第二,是公婆的家庭;第三,是岳父母的家庭。不能因為自己娶妻或嫁人,就忽略了年長的父母及原來的老家。同時也要關懷自己的兄弟姊妹親屬的家庭,和他們的婚喪喜慶,否則會讓年老的父母不安,也讓親戚朋友批評。不要期待父母親友的援助,卻要時時刻刻想到父母親友是否需要關懷。最忌諱的是讓父母說:「娶了媳婦,丟了兒子。」也不要讓岳父母說:「嫁出去的女兒,等於潑出去的水。」如果是那樣的話,就變成忘恩負義的大不孝。  一旦生孩子,不論是男、是女,都應該感到歡喜、歡迎,悉心扶養,教育成人。夫妻不是冤家,子女不是討債鬼,他們來幫助你成長,來促成你履行父母的義務,所以是你的小菩薩,要對子女付出耐心和慈悲心,要因材施教,給予適當的關懷和照顧。不可將子女當成自己的財產來支配;更不可將子女視為自己的替身來指望。尤其不可有養兒防老、期求反哺及回饋的心。雖然當教導兒女知道孝心,可是站在做父母的立場,則但盡責任,不存企圖,那是最健康的心態。  現代的家庭,多半只有未成年的兒女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一旦成年,不論是否結婚,求學或就業,絕大多數會離開父母而過他們獨立的生活。所以,當兒女快成年前,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到那時候,夫婦倆已是中年或步入老年,正好可以利用照顧子女的心情和時間,去關懷社會大眾的福利,以義工的方式來奉獻自己。最好是參加宗教團體的活動,一方面可精進修學佛法,同時也將對於子女的一份執著,轉化為對眾生的關懷和慈悲。所以在印度,人生可分為四個時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晚年期。少年及青年期是過家庭生活、求學和求業,中年及晚年期是過社會的生活和宗教的生活。 就佛教而言,婚後除了遵守三皈、五戒,更可以利用假期或假日,參加定期的修行,學習著過無牽無掛、無憂無慮的修道生活。比如:到寺院參加佛七、禪七或受持八關齋戒,雖然如此,但自己依然過著有夫、有妻的在家形態的生活,那確實是夫唱婦隨、白頭偕老的終身伴侶,不是彼此的糾纏,而是互相的提攜,做一個愉快、自在,和使自己滿意也讓他人敬仰的在家居士。佛化家庭的生活指南 (一)家庭生活1佛化家庭的三條件 (1)敬養父母如三世諸佛。 (2)夫婦愛敬如諸上善人。 (3)愛護子女如母雞護雛。   在家居士生活的第一要務,便是建設和樂的家庭。對父母要盡孝,對子女要慈愛,敬與養,教與育,做到自己最大的可能,才算盡了父母與子女的責任。夫婦,是家庭的重心,彼此之間,一定要堅守貞操,要敬愛對方,夫婦間的感情融洽了,縱然是菜根布衣的生活,仍是一個可愛的家庭。2佛化家庭的經濟收支 (1)以正當職業謀取生活所需;盡量避免從事與五戒相違的職業。(2)經濟的收入當分作四份:家計的生活,營業的資本,家中的儲蓄,銀行生息。(3)除生活之外的收入用途有三種:供養父母,周濟親友,供養三寶。  家庭和樂,主要是建立在夫婦之間的感情上;家庭的幸福,主要是賴於經濟收支的平衡。居士,應當從事各種正當的職業,來謀求生活的所需,除了屠業(包括漁業及葷菜館等)、盜業(包括賭業及走私等)、淫業(包括舞場、妓院等),其他的或農、或工、或經商、或公教,都是可以選擇的。有了收入,必須量入為出。以經濟計畫,來計畫家庭的經濟,才是最安全的。  家庭經濟的基礎穩固了以後,除了家庭正常生活的所需,如果仍有餘力的話,就該用於家庭以外的福德,供養三寶及公益慈善等的事業中去了。所以《雜阿含經》中也說,居士的財產,應該分作三種用途:一是供養父母;二是養育妻子兒女,乃至周濟親屬、朋友、僕從等;三是供養沙門、婆羅門等宗教師。(二)社會生活   凡是人的生活,便不能脫離社會,在家的佛教徒,除了家庭之外,社會生活也是非常重要。為了工作謀生、為了求學深造、為了服務社會,都需要跟社會接觸,同時要將自己融入社會,才能被社會大眾接受而影響社會。   社會生活可以包括學校、工作、商業、政治和宗教信仰等。除了宗教生活將以另一節討論之外,必須注意其他幾個項目。不管是那一種社會生活,基本的態度和認識是不能離開禮節、威儀。而基本的禮儀是從衣著儀容的整齊、清潔,乃至言談舉止的禮貌和親切。必須對上尊敬、對下謙虛、對左右平輩禮讓,不論舉手投足、一言一行,對任何人不可有驕傲心和輕慢心,一律以尊重和禮貌對待。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其實尊重人,也就是尊重自己的一種表現。1. 學校的社會生活-師長及同學間的關懷  在學校對師長應盡到禮敬、服從和愛戴的責任;對同學應該盡到謙讓、原諒、關懷的責任。彼此的相處,除了向師長、同學學習學問、經驗、知識和處世為人的長處之外,要諒解他們的缺點和錯誤,取長補短。不跟同學計較,不向老師抱怨。有事要誠懇地請教和商量,不做背後的批評或互相間的搬弄是非、說長道短。2. 工作的社會生活-同事及從屬間的接觸  在工作的場所,對老闆、長官、上級的領導管理階層,應該體貼、忠誠;對同事應該協助、支援;對屬下應該關懷、體恤,使得上下左右都因為你的關係而同心同德、同甘苦共患難;要把工作當成自己的生命來看待。雖然是為公家或老闆而工作,還是要想到:不論是老闆或職員,都是在同一鍋中吃同樣的飯,不過彼此扮演的角色,所站的方位不同而已。如果能如此想,一定可獲得老闆的信任及同事、屬下們的信賴,自己也必然會感到非常地穩定和愉快。3. 商業的社會生活-同業及主客間的互動  在商場中,雖然各自都是為利益而有所接觸、交涉。於往返交涉中,要以誠信和尊重來應對。自己希望賺錢,更希望他人也得利益,以這種雙贏的存心,一定能促使自己在商場中受到重視與推崇;明明知道如此做會吃虧,而對方也很清楚你是吃虧的,雖然在物質上有所損失,可是在信譽和人格上卻受到對方的肯定和感恩,這種事還是值得做,能吃得起虧也是一種慈悲的表現。當然在商言商,做生意不等於做布施,以經商之盈餘做布施較實際,不要以經商的資本而行布施。4. 政治的社會生活-政府及民眾間的互依  做一個佛教徒也不可能脫離政治的生活和影響。可以參加任何合法、公正、廉明的政黨,應該參與選舉並珍惜投票權。對國家、政府應盡納稅人的義務,和關心政黨、政治的責任。其目的是希望建立富強康樂、安寧和諧的社會環境。這也就是我們法鼓山的理念,從提昇人的品質,而做到建設人間淨土。對自己要負責,對社會要盡責,透過政治管道的運作,而完成建設人間淨土的目標。佛教徒的社會生活就是從淨化人心進而淨化社會,所以用佛法來幫助自己,用佛法來關懷社會,並且鼓勵社會的大眾愛護大眾的社會。(三)宗教生活   居士的宗教生活,也就是求受三皈、持守五戒、勤行布施、修習禪定、聽聞佛法、讀誦、禮拜、念佛、持咒等。1. 如何求受三皈?  所謂「三皈」乃是取得成為正信的佛教徒必經的過程,而「三皈」儀式的重要性如同總統的就職、國王的加冕等,是從內心表現出來的一種由衷的宣誓、一種懇切的承諾、一種渴仰的祈求、一種虔誠的歸投,對信仰心理的堅定與否,具有很大的作用。  對佛教,信仰的中心,是佛法,佛法能使我們離苦得樂,所以要信仰。佛法是由佛說的。佛法是由僧眾結集(編輯)、傳流、住持、弘揚的,所以也要信仰。合起來,便是信仰「佛」、「法」、「僧」,稱之為三寶。信仰的入門,便是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儀式,是請一位出家的僧尼作證,並且教授三皈的內容,那就是:(1)我某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念三遍)(2)我某某已經皈依佛,已經皈依法,已經皈依僧。(3)修學佛法,擁護三寶,永不退信。(4)願度一切眾生,願斷一切煩惱,願學一切法門,願成無上佛道。  三皈的儀式,簡單而隆重,主要是使自己一心一意地皈投三寶、依仰三寶,在三寶的啟導之下,得到現前的身心平安,以及未來的解脫,乃至成佛。  如何達成以佛法來淨化生活、提昇人品,既得現世利益,也得後世安樂,便是依照佛陀所說的教法去實踐、去修行。2. 如何修持戒?  持戒的目的是在改過遷善。改過為不造一切惡業,可得離苦的果報;遷善為努力一切善業,可得幸福的果報。如果只求離苦得樂而不從身心行為方面切實改過遷善,便與常情常理的因果定律相違。  佛法教人持戒的內容,有兩種層次:一是自利自保的五戒,二是利樂眾生的四種精進。  五戒是指:(1)不殺生,主要是不殺人。(2)不偷盜,主要是不取非分之物,不收不義之財。(3)不邪淫,主要是不違社會秩序,不背人間倫理,不妨害家庭,不損傷健康。(4)不妄語,主要是不以語言使得他人受到損害。(5)不飲酒,應包括麻醉藥在內,主要是不以飲用酒精及麻藥,失去自制能力而去做出殺、盜、淫、妄的犯罪行為。  四種精進,又稱為四正勤。那就是勸導他人除一切惡修一切善,也正是七佛通誡偈的頭兩句所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1)已作之惡令中止;(2)未作之惡令不作;(3)已行之善令增長;(4)未行之善令修行。努力不懈,修行這四句話,叫作四種精進。前兩句是為眾生拔苦,後兩句是給眾生帶來幸福。拔苦與樂,正是大慈悲心的菩薩行。如何能夠勸導世人,同來修行這四句話,那就先要以現世的利益、現前的好處來使他們感動,進而接受你,相信你。所以通常要以布施作為入手的方便。3. 如何修布施?  人類為了生活的保障及生命的安全,必須養成隨時儲蓄的觀念和習慣,儲蓄的方式可有兩種:一是有限的,一是無限的。有限的是以財產存於銀行,無限的是以財產存於社會。前者是為保障個人及家庭的安全,後者是為保障整體社會的安全。個人不離全體,所以兩者的儲蓄,都有利於個人。  儲蓄的時間也有兩種:一是現世的儲蓄,二是永恆的儲蓄。現世是於即身的自我獲得回饋,永恆則是於無限的未來享用不盡。一般的銀行存款及現實的社會福利,都能立竿見影,所以是為現世利益而儲蓄。佛教的弘化事業,護持三寶,以佛法救濟人心,乃是無盡藏的儲蓄,因為一個人向十個人弘傳佛法,不僅十人獲益,以十人若各傳十人即成百人,以百人向橫面是對當今社會、當今世界傳播佛法,向後世是對無盡的未來社會傳播佛法。只要是佛法所到之處,只要有佛法傳流之時,你的功德就跟著傳遍,跟著傳流,那豈不是永恆而普遍的儲蓄嗎?  因此,我們應當努力儲蓄,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水滴石穿的方式,積少而多,日復一日,以我們有限的物力、智力、體力、心力,不斷地修行布施功德。為目前固然要布施,為永恆更加要布施。唯有布施功德最容易做,隨力隨心。給貧病急難做布施是大功德;擁護佛法、培養弘法的人才,有無量功德。4. 如何修禪定?  禪定的意思是心無二念,開始練習時必有方法,方法的作用是使得我們的心念由散亂狀態而至集中狀態,再由集中狀態而至統一狀態。到了統一的狀態,便稱為定,但是統一狀態也有不同的層次:由身心的統一,至內心與外境的統一,再進一步,便是前念與後念的統一。要想達到前念與後念的統一,必須經過前念與後念的連續如項鍊,一念扣一念,念念同一念,一樣的念頭,然後才能把前後念的間隔消化,僅剩下一念的存在,此時即是止於一念,名之為定。連此一念也不存之時,便是即定即慧。  初修禪定之時,可有許多方法,舉凡禮拜、誦經、念佛、持咒、梵唄、經行等,都為達到安心、靜心和淨心的目的,只要由於修行而使身心平衡,都是定的功效。如果沒有高明專長的老師,以上所舉各項,都是佛經中處處可以見到的修定方法,安全可靠而不會產生副作用及後遺症。不過這些均屬於散心修定。  如果遇到對禪定已有經驗,並對佛法有正知正見的老師,就向他們學習專心修定的方法。那是指的禪觀法,或被稱為止觀方法,禪宗則為參禪的方法。  禪觀的方法,一定不離三個原則,那就是:調身的姿勢,調息的呼吸,調心的專注。以放鬆身體的肌肉,也放鬆頭腦的神經,為基本的要求。正確的姿勢,包括行、坐、立、臥四種,以輕鬆端正為原則。正確的呼吸,以自然的速度為原則。正確的專注,則以只顧方法不問得失為原則。如果企圖心強,急功好利的心旺盛,便會為你帶來魔境的困擾。必須要有佛來佛斬、魔來魔斬的心理準備,才會安全。所謂斬佛斬魔的意思是說,不論可喜或是可怖的任何景象及感受出現,都把它當作幻景及幻覺處理。否則若遇惡境易生退心,甚至毀謗三寶,指為修行不得好報。若遇善境易生慢心,甚至宣稱得大神通,證了聖果成了佛,那就太可憐了!5. 如何禮拜?讀誦什麼?禮拜的方法,與合掌的方法相連。其動作最好請那一位法師或居士給你當面示範。  至於禮拜什麼?為何禮拜?初入佛門是有求禮拜及有相禮拜。求平安、求智慧、求幸福,是正常的心態。所謂有相,是指有對象、有目的。面對佛菩薩聖像,或對特定的佛經,每天定時定數禮拜,為己為他,消業障、除煩惱。學佛既久,便知無求無相才是修行的究竟目標,所以每天照樣面對佛菩薩的聖像禮拜,只是一種恆課。  讀誦的佛經,但視為了什麼目的,再看能有多少時間。通常佛教徒們讀誦的經典,不出《心經》、〈普門品〉、《阿彌陀經》、《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一部分有較多時間的人,可以讀誦《法華經》、《華嚴經》。誦經的方式,如係一人,可用木魚,也可不用木魚,兩人以上同誦,則須用木魚。最好確定一部經,發願在一定的期限內誦完多少遍,不要今天誦此經,明天又換另一經。誦經不為求解,只求字音不錯,不一定要知道經義為何。至於看經是為知解經義,包括上舉讀誦的諸經,另外有《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楞嚴經》、《圓覺經》、《勝鬘經》、《維摩經》、《楞伽經》、《解深密經》、《涅槃經》、《大般若經》等。不過我自己是從四種《阿含經》下手的,其先後次第是《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要看論典則有《大乘起信論》、《寶性論》、《俱舍論》、《瑜伽師地論》、《中論》、《大智度論》、《六祖壇經》等。看完這些經論時,你已是一位佛學的通家了。6. 如何念佛?如何持咒?  念佛與持咒,本來源於修定的方法之一,然在淨土教及密教獨立成派之後,便與修定的方法分了家。如果站在整體佛法的立場來說,仍是彼此呼應的。  念佛的方法,可以涵蓋念一切佛與一切菩薩聖號在內,未必單指念的阿彌陀佛,例如七天之中單念阿彌陀佛,稱為彌陀七,單念藥師佛,稱為藥師七,此外尚有彌勒七、地藏七、觀音七、文殊七、普賢七等。  如何念佛?有兩大類:一是散心念,二是專心念。前者可在任何時間的任何場合,以出聲念或心中默念,甚至一邊跟人談話,一邊照常念佛。至於後者是剋期取證的念佛法,在特定的專修期間所修的方法,通常用連續念、高聲念,自聽其聲念。印光大師則勸人用數數念,數數與計數不同,計數是用念珠計算,數數是每念一句佛號默數一個數目,念至十句,數到第十,再從第一數起,如是周而復始,便會達到專注的效果。念佛念至「一心不亂」的狀況,必定是專心念佛而非散心念佛。  至於持咒,許多人以為凡是持咒即是修的密法,其實不然,正規的密法,必由上師的師師相傳,必有儀軌修法。一般的持咒,則與持名念佛類似,故在顯教各派,乃至明朝以下的中國禪宗,也用許多明咒。持咒之法,是口誦、耳聽、心惟,身口意三業相應,持咒才真得力,那也是定的一種。若以散心持咒,當然也有功德及感應。持何咒文?則端視個人的心向習慣及因緣而定。通常的人多持〈大悲咒〉、〈觀音咒〉、〈準提咒〉、〈吉祥咒〉、〈藥師咒〉、〈地藏咒〉、〈往生咒〉、〈楞嚴咒〉等。可以用數珠計數念,也可以計時念。7. 如何修智慧?  依據大小乘經論所介紹的智與慧,有所不同。「智」有世間智與出世間智,世間的知識以及世間的聰明才智,都以「我」為中心,不論是個別的小我或全體的大我,都未脫離我執煩惱,所以名為世間有漏智。唯有超越了自我中心的一切心理或精神的運作,始稱為出世間的無漏智。開悟即是無漏智的功能顯現,開悟時對自己斷煩惱、除執著,開悟後對眾生施法雨、濟苦難。自度度人而又自知自覺。  至於「慧」共有三等,稱為聞、思、修的三慧:(1)聞慧,是依聽聞佛法,讀佛教經論,理解佛法所說的道理和修行原則。(2)思慧,是依所聞的慧解,如法修行,一邊仍依經教,一邊已從修行過程獲得體驗。(3)修慧,是從思慧更進一步,不依經教,大用現前,然其終亦不會與經教相違。8. 居家恆課  在日常生活之中,必須每日抽出最低限度的時間,來將身心全部交給自己的修行生活,如能定時定數,那是最好,至少每天不得少過兩次。這就是用來修持:配合自己的生活環境,拜佛、靜坐、誦經、念佛(如環境嘈雜,觀想默念即可)、懺悔(包括毫不容情地反省,至誠懇切地悔過,以及對於三寶恩德的感仰),選定一、兩種,作為日常的恆課,但於懺悔一項,不能缺少,唯有在不斷地懺悔之中,才能不斷地改往修來,才能不斷地邁向成佛之道;唯有天天都是生活在「覺今是而昨非」的新境界中,才是最能變換氣質的人,才是最有新希望、最有新發現的人。懺悔能用禮拜最好,但亦可不用儀式,跪著,坐著,站著,均無不可。不過,凡在功課之時,必須放下萬緣,一心歸命,縱然少到每次僅僅數分鐘,行持久了,日子長了,必有效驗可觀,至少,對於人生的境界,必將開朗豁達。(本文原收錄於《佛化家庭手冊》,現收錄於《法鼓山的方向》)

 

亂倫美女寫真偷拍性愛自拍A片下載成人影城女優情色貼圖情色色情網站色情遊戲色情小說情色文學色情aio交友愛情館色情影片臺灣情色網avdvd情色論壇嘟嘟情人色網情色視訊愛情小說言情小說一葉情貼圖片區色情漫畫情色網情色a片情色遊戲85cc成人片嘟嘟成人網成人網站18成人成人影片成人貼圖成人貼圖站成人圖片區成人貼圖區成人圖片成人文章成人小說成人光碟微風成人免費成人影片成人漫畫成人文學成人遊戲成人電影成人論壇成人做愛aio情色小說ut聊天室聊天室ut豆豆聊天室聊天室成人短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周佳芳 的頭像
    周佳芳

    鐘信宏

    周佳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